close

最近對於野生花草的興趣相當濃厚。相對於園藝品種的花草,野生花草不僅種類數目更為繁多,而且也有很多是我(或大部分的人)所不知道的。就是因為這種「未知」的感覺,總覺得要是能夠在某個地方和它巧遇,將會是一種特別的緣分與經歷。就是這一種「又多和一種從前沒有看過的植物見面」的期待心理,總是驅使我能比昨天更往前去探索。嗯,廢話就說到這裡,進入這一篇花文的正題吧。上個禮拜利用一些時間跑了一趟土城山中湖、觀自在一帶的山野,因為山野比起平地,野生花草的多樣性更為豐富,畢竟山野範圍遼闊,遭受人為的破壞也比較少。所以準備了一些採集的工具之後,就獨自一個人背個背包前往囉(為何要獨自一人?因為帶lulu去的話,就不要想採集了,哈哈,一個人的採集真是方便有趣多了)。

這一天其實是陰雨綿綿的,山階其實很滑,走起路來要非常小心,否則後果就憑自己想像了。遠眺山下,景色秀麗,皺桐(就是油桐花季中所稱的油桐)花開得非常漂亮,竟然沒有人跟我搶這一片景觀呢,啦~啦啦~~心情也好了起來。




走了幾步路,看到樹幹上密生片片小葉的植物,相當好奇地去瞧一瞧。這種長在潮濕石頭、樹幹或長年潮濕處的植物其實經常可以看到,它的名字叫作伏石蕨,為水龍骨科伏石蕨屬的蕨類植物。它的葉有兩型,一為營養葉,一為孢子葉。營養葉幾乎無柄,倒卵圓形,單葉全緣,厚肉質,眼前所看到的葉多為營養葉。它的孢子葉較狹長,呈倒披針形至線形,孢子囊群就分佈在孢子葉背,長線形,位於葉背中脈兩側。它的根莖細長,橫走,常蔓生,因此經常可以看到成片的伏石蕨長滿在樹幹上或岩壁上。由於經常伏生於石壁上,稱之為伏石蕨倒也恰如其份。




走上一個高坡,即使天氣陰陰的,日照不很充足,但坡上小徑兩旁仍然開滿了刺蓼點點的小小白花。它的花序呈頭狀,所以小花聚集,加上花梗直直挺出,所以花雖小但卻很明顯。除了花色是全白的這一種之外,也有花白但頂端呈粉紅或紫紅的花色。單看它的名字,當然可以猜到它是屬於蓼科的,不過它可是多年生的濕生或挺水草本。因為它是屬於蓼科的,蓼科的特徵之一就是花很小,沒有花瓣,所以剛剛所說有花色的部分,其實是長得很像花瓣的花萼,即使在花期過後,這些花也不會凋謝喔(因為是花萼嘛)!





看看它的莖,上面可是密生倒鉤刺(難怪會叫刺蓼),葉表面也不怎麼光滑,有稀疏的刺毛。




這一趟山野採集,讓我最高興的就是發現了白花益母草,發現它的位置就是在刺蓼的不遠處。




一般來說,益母草的花色是粉紅色的,但其實也有這種白色的益母草。益母草是屬於唇形科的一或二年生草本,花期是春到夏,現在這個時候是它的盛花期。為何叫做益母草呢?因為民間常用它作為婦女產前產後的保健藥方,聽說白花益母草的療效更佳呢(沒用過,不知道耶)。它的葉是羽狀裂葉,對生,花則輪生在莖上葉腋處,植株50150公分,算是草本植物中高大的了,非常好辨認。因為我實在很喜歡它,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就把它剪了一段帶回家扦插看看。





既然是唇形科,當然它的花會是唇形花,下唇有三裂。仔細看下面這一朵花,像不像是武俠片裡面戴白草帽穿白衣的白衣客?(不過因為沒有腳,所以也可以想像成是白衣客的幽靈哈哈,好冷喔




以前講到黃蝦花、紅蝦花之類的,都會提到它們是屬於爵床科的草本,現在倒是一睹「爵床」的廬山真面目。仔細看爵床的花,是淡紫紅色的,兩唇化,上唇三角形,下唇圓至橢圓形,先端圓至淺裂。穗狀花序頂生,苞片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由於穗狀花序頂生,像是小老鼠的一截尾巴,所以又別稱為「鼠尾紅」。





再往前走一小段路,發現了俗稱「墨菜」的鱧腸。鱧腸是菊科的,所以可以知道外圍白色的花是舌狀花,花朵中央則有白色的管狀花。一般來講,鱧腸喜歡潮濕的環境,所以在溝渠、水邊或是田邊等等,很容易發現它的蹤跡。





為什麼別稱墨菜?把它的莖折斷就知道啦,斷面處是不是變黑了?所以這也是辨識鱧腸的方法之一喔!




來到林間盡頭,往外望出去是一片開闊的下坡,這山野間現在開的最旺的除了皺桐之外,就是這蔓延甚快的大花咸豐草囉,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其實也蠻不賴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tterfl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