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468.JPG

阿拉伯婆婆納Veronica persica)。土城柑城橋下河濱公園。

 

對於這個花名,想必很多人都覺得很疑惑,又是阿拉伯,又是婆婆,難道非得公婆對壘,才能顯示這花的珍貴嗎?呵呵,當然不是如此,萬事皆有因(套一句神探伽利略湯川學博士所言),就讓我來簡單說說好了。

 

阿拉伯婆婆納Veronica persica)是玄參科婆婆納屬的一或二年生草本,並非台灣原生種,而是歸化種原產於歐洲和西亞,歸化台灣後,主要生長於路旁、海濱或荒廢地,從平地至海拔2,200公尺的中海拔山區,均可瞧見她的身影,適應力可謂強悍。像我除了在土城的河濱公園瞧見過她們外,在武陵農場這樣的高山農場,也見識到她們盡情活躍的身影。

 

她正式的中文名為阿拉伯婆婆納,但另有一個中文別名為「台北水苦 」。然而她並非原產於台灣(更何況是台北),以台北為名,實在不怎麼恰當,也失其依據。多年前我曾介紹過她,當時便是採用「台北水苦」這個名稱,於今想想,倒有些誤導讀者說,哈哈。

 

她的學名為Veronica persica,其中屬名Veronica指的是「真實形象」(拉丁文vera icon),由此也引伸出中世紀傳說中用手巾在苦路上為耶穌抹臉的一位女子Veronica(中文音譯為「維羅妮卡」之類的)。惟為何取此屬名,尚待考究。至於種小名persica,指的是「波斯」之意,波斯就是今日的伊朗一帶,所以中文名稱「阿拉伯」婆婆納的「阿拉伯」應係迻譯自此,當然,更直接迻譯的名稱應該是取名「波斯婆婆納」才對,其實,這剛好也是她的另一個中文別名。

 

接下來進入重點了,為何她(或這屬植物)要取名婆婆納?這婆婆納可不是現代才取的,她其實是個古名,明代救荒本草就提到婆婆納這個花名了。說起來,要瞭解這名稱的由來,必須要觀察她的果實。婆婆納這屬的野花,其果實為蒴果,蒴果的外形扁平,中間會凹陷成為心形。整個果實看起來,猶如古時婦女收納針線的針線包,故以「婆婆納」名之。呵呵,說穿了就沒什麼學問了,不過記得下回瞧見她們時,要仔細觀察她的蒴果,你會發現她的蒴果像個小愛心喔。

 

 

惟除上述的說法外,尚另有一說。明代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荒政」一目曾提及「破破衲」,稱其「不堪補」,但「寒且饑,聊作脯」,亦即平常雖非好菜色,但發生饑荒時仍可作為救命的野菜。這裡所謂的「破破衲」,即指「婆婆納」。蓋此類野草,平日並不受人們關愛,古代會將之當成菜吃的,大概就屬「破衲疏羹」的出家人或是貧窮人家。因此,此類野草即被視為如破衲般不受喜愛的難吃野菜,故稱之「破破衲」。然而古植物名在傳述的過程中,總易隨著時間、空間而產生若干誤差,所以「破破衲」逐漸被喚作音諧的「婆婆納」,以迄今日。呵呵,上述兩種說法均言之有理,究係何者較為可採,我思索再三,也暫時沒有定論,就留待有興趣者進一步的研究了。 

 

 

附帶一提,阿拉伯婆婆納當初是因為園藝觀賞的用途引進台灣,後逸脫至野外,1915年即有首次野外觀察到她們的紀錄,但要一直到1950年,才有正式發表她們歸化台灣的文獻紀錄。

 

IMG_5473.JPG

土城柑城橋下的河濱公園出現她們的身影。數量雖不多,但並非鮮少。

 

IMG_5476.JPG

花冠輪形,裂片四至五,平展,花色藍,帶有深藍色條紋。花兒從葉腋間單生,不大,花徑僅約0.8-1.4cm。雄蕊二,雌蕊單一。花冠喉部具毛。

 

IMG_5486.JPG

從另個角度欣賞花兒,別有風味。花冠背面的顏色不似正面那麼鮮藍。花萼綠色,被毛,同樣四至五裂。

 

IMG_5478.JPG   

來了,這就是取名婆婆納的關鍵。蒴果扁平,但中央凹陷成心形的模樣,猶如古時婦女使用的針線包(針線不斷纏繞在中間凹陷處)。

 

IMG_5474.JPG

雖然不知拍過幾次花容了,但還是忍不住一再拍攝,只能說她們真是很靚的小野花呢。

arrow
arrow

    letterfl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