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氏草Titanotrichum oldhamii),烏來信賢步道。

 

 

瞧見俄氏草Titanotrichum oldhamii)是在926日(星期日)的這天早上。這天起了大早,再度驅車至烏來信賢步道。早晨的信賢步道,點點秋意,經過整夜露水的洗滌後,混著泥土味道的青草香氣,是令人喜愛的;尤有甚者,恰有畫者在信賢吊橋一頭,靜靜描繪著屹懸溪畔兩側的吊橋,這樣氛圍下的步道,既具生態綠意,又頗有文化氣息呢。記得是在今年四月間初訪信賢步道,時隔半載,不禁思念,前一夜就在心中籌畫著如何在今日好好尋花訪草。果然不負所望,就在山澗旁的岩壁上,瞧見了這串串金黃風鈴般的俄氏草


猶如金黃風鈴般的俄氏草出現在眼前時,登時讓周圍林間變得明亮。從花軸上垂懸而下的風鈴花冠,像是細瘦一號的風鈴草。觀其花冠筒內具棕紅色斑,在野地初遇,更容易讓人誤認為毛地黃 


 
 
 
俄氏草是苦苣苔科俄氏草屬的多年生草本,也是台灣原生種。雖然它屬於苦苣苔科的植物,但花序是苦苣苔科植物中稀見的總狀花序。這一屬(俄氏草屬)的物種中,也就僅僅只有俄氏草一種,植物學上稱為「單型屬」。主要分佈地點是全台低至中海拔陰濕林緣(潮濕岩石上及小山溝旁),但以北部及東部花蓮地區較為常見。俄氏草不只原產於台灣,其原生地還包括中國浙江、福建及日本南部、琉球。由於台灣、福建均可瞧見俄氏草,因此俄氏草又有「台閩苣苔」的別稱。

 



俄氏草地生,它的花兒從長長的花軸上垂懸,依序由下往上綻放,總狀花序的排列方式,像極了森林間小精靈們的串鈴。

 





仔細觀察它的花兒,長約3公分上下,花冠長筒狀,花冠先端淺五裂,是標準的鐘形花。花冠顏色為黃,但冠筒內具棕紅色斑。花萼亦為五裂,綠色。整朵花兒均被有絨毛,並具有短花梗。由於花兒的開口是朝下,從一般正常的角度觀看,只能瞧見冠筒內稍稍露出的棕紅斑的模樣。

 





其實,冠筒內並非完全呈棕紅色斑,而是不規則地呈片狀、塊狀或點狀分佈。花蕊並未伸出冠筒(短於冠筒),所以如果從一般角度觀看,是看不到花蕊的。它的雄蕊有四枚,二長二短;花柱則為一,長於雄蕊。

 





俄氏草雖為草本植物,但其葉算是大型,長可達27公分。橢圓至狹卵形,葉端漸尖至銳尖,葉基楔形,有時具歪基。葉緣略波狀至粗鋸齒緣(或細鋸齒緣),紙質,對生,上部偶互生。葉脈處呈明顯深綠色,葉背則明顯為淺白綠色(如左下角小圖)。

 





俄氏草全株被毛,仔細觀察它的葉二面,亦疏被短柔毛(或糙毛)。 

 





俄氏草即將綻放的花苞,在晨露的陪伴下,更令人讚嘆大自然的造化竟是如此神奇迷人。
 

 


說起來,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這麼美麗的黃色風鈴會被取名為「俄氏草」,完全無法從名稱聯想到花兒。話說在19世紀有不少西方採集家至台灣採集,其中有位英人奧德漢Richard Oldham1837-1864),他是英國皇家植物園的植物採集家,自1861年起赴派東亞採集,並於1864年受當時英國駐台領事斯文豪Robert Swinhoe)之邀,於當年三、四月間來台採集。奧德漢雖然只在台灣採集一、二個月而已,成果卻相當傲人,其在台灣採集了約600種植物標本,經鑑定後發現,竟有高達61種屬於新種(其在整個東亞採集的新種也才91種,台灣新種就佔了三分之二)。其中,俄氏草最早就是由奧德漢在台灣淡水所採獲,為了感念他對植物學的貢獻,俄氏草的種小名oldhamii」便採用奧德漢的姓氏(Oldham),中文名稱亦因此稱為「俄氏草」(按:會稱為俄氏,而未稱為奧氏,只是翻譯發音的問題)。台灣其實有許多植物,也因此在學名或中文名裡掛有奧德漢的姓氏,除了俄氏草之外,像是台灣及己Chloranthus oldhami)、奧氏虎皮楠Daphniphyllum glaucescens var. oldhamii)等等。

 





 

俄氏草是苦苣苔科的植物,這科植物的花兒有許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園藝觀賞植物,像是非洲菫大岩桐小岩桐口紅花袋鼠花海豚花花貓之類的,花兒的外形或為豔麗,或多變且奇特,常讓人愛不釋手(呵呵,應該是愛不釋眼才對^^)。在我看來,俄氏草更是苦苣苔科的寶中之寶,不僅在於它僅獨特分佈於台灣、閩浙等一帶,更在於它是俄氏草屬中的唯一物種,沒有它,也就沒有這一屬了。目前尚在其花期內8-11),喜歡的人可要把握機會拜訪囉~~^^

arrow
arrow

    letterfl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