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795.JPG

繁縷(Stellaria media),陽明山

 

雖然台灣植物簡誌繁縷是「全省平野常見雜草」,而台灣植物誌第二版也說他是「a common weed(常見的雜草)」,但依我實際的觀察,在平野要瞧見繁縷的機會並不高,幾次讓我發現他們的身影,都是在山區,陽明山或是太平山。平野較能見到的繁縷屬植物,應該是鵝兒腸天蓬草這二種,在天氣舒適或涼爽的春天或秋季,常可在田地內或路旁、荒地瞧見他們恣意的生長,兩者甚至會混生在一起,充分表現出近親間的熱絡。反倒是繁縷,要一睹其芳容,其實還真不容易啊。認真探究起來,主要是因為繁縷是一、二年生的涼性草本植物,其性喜溫涼,原生地就是在歐洲、西亞這種天候較為乾涼的地區,他們歸化到台灣後,選擇的生長地點當然也就是海拔比較高的山區,亞熱帶或熱帶的台灣平野地區明顯不適合他們,也就難以在平野瞧見其身影。所以簡誌和植物誌的上述這種說法,我想並非是正確的,聽聽就好。

 

繁縷(Stellaria media)是石竹科繁縷屬的一至二年生草本,並非台灣原生種,而是歸化種。就如同上面所說的,其原生於歐洲、西亞地區,後來逐漸擴散到全世界各地。台灣當初引進本種,主要是作為栽培之用,嗣於1923年首度發現他在野外自生的紀錄。在台灣要瞧見其身影,約略都是在山區的路旁或林緣草地。主要開花的時間,大抵是天候涼爽的時節。

 

本種野花的特徵,無非就是繁縷屬野花的鮮明特色:花瓣五,但每枚花瓣均兩深裂至近基部,所以一枚花瓣看似兩枚,五枚花瓣就看似十枚。看到這樣的野花,幾乎可以判斷就是繁縷屬的野花了。本種野花和同屬近親間的差別,尤其是和一般平野可見的近親之差別,主要是本種花柱有三(鵝兒腸花柱有五),雄蕊多為3-5(賽繁縷雄蕊多為10),全株多被有軟毛、下部葉有柄(天蓬草全株光滑,葉無柄)。

 

「繁縷」其名的由來,前一篇介紹疏花繁縷時便已提及,不再贅敘。古時將繁縷也稱之為鵝兒腸,兩者幾乎被認為是同種植物。根據考證的結果,古人所說的繁縷或鵝兒腸,其實指的就是今日平野常見的鵝兒腸,而今日所稱的繁縷,其實並非古人所指(嗯,說不定古人根本沒有區分那麼清楚)。有趣的是,在台灣、日本和中國三個使用漢字的國度,在漢字的命名上卻是彼此混亂。台灣、中國都稱本種為繁縷,日本則稱本種為「小繁縷コハコベ)」;日本稱為繁縷(ハコベ)的,在台灣則是指賽繁縷,中國則稱為雞腸繁縷。日本會稱本種為「小」繁縷,乃是因認為其花比日本所稱的「繁縷」小,故以名之。至於台灣平野常見的鵝兒腸,日本和中國都稱之為牛繁縷ウシハコベ)。同樣的三種繁縷屬野花,在不同國度卻有著或同或不同的命名,也煞是有趣呀!

 

本種學名為「Stellaria media」,其中屬名「Stellaria」在前一篇已提過,不再多說。種小名「media」是「中間的」之意,或謂是形容本種野花普遍生長於世界各地之意,或指本種莖節的軟毛僅沿當中一側生長,此乃本種野花的特徵,遂以名之。

 

 

IMG_1794.JPG

本種莖斜生或平臥,分枝多,叢生。葉卵形、橢圓形或近圓形,全緣,兩面多光滑,偶具緣毛下部葉具柄,上部葉則無柄

 

 

IMG_8781.JPG

花單生或數朵頂生或腋生的聚繖花序。莖、花柄及花萼背面均明顯被軟毛

 

 

IMG_8777.JPG

花白色,花瓣五,但每枚花瓣均兩深裂至近基部,故看似十枚,花瓣裂片披針形。雌蕊單一,其花柱有三,雄蕊則多為三至五枚,偶為一至七枚,明顯短於花瓣裂片。花絲在基部是分離的,並未癒合,與前回介紹的疏花繁縷不同。上圖的雄蕊為三(攝於太平山)。

 

 

IMG_1795.JPG

上圖的雄蕊則為五(攝於陽明山),更可清楚看到其雄蕊花絲基部都是分離的,並未癒合。花萼綠色,萼片有五,橢圓形至卵形,邊緣乾膜質,背部明顯被毛。

 

 

IMG_1791繁縷.JPG

花藥紫黑色。花柱、花藥沾滿或佈滿花粉的模樣,忒是可愛。

 

 

IMG_8778.JPG

本種的另項鮮明特色,就是他的莖雖然被毛,但只是沿當中一側生長。葉兩面雖光滑,但有時具緣毛。

 

 

IMG_1793.JPG

本種的花並不大,花長不超過1cm,看看小螞蟻在他身上流連,竟也像是巨獸,可見其花之小囉!

arrow
arrow

    letterfl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