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24111605.jpg
 耳葉鴨跖草Commelina auriculata),墾丁

 

說起來,認識植物要有緣份,不過這緣份除了真是隨緣而見的緣份外,倒是可以透過稍微有計畫性的追求而得來。像是耳葉鴨跖草,因為不像上一回介紹的竹仔菜那樣常見,真想要見它,除了隨緣外,還是要稍稍瞭解它的分佈和開花習性。

 

耳葉鴨跖草Commelina auriculata)是鴨跖草科鴨跖草屬的多年生草本,也是台灣原生種。從日本、琉球到印尼等地,都可見到它的身影,台灣主要是分佈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林緣、海岸邊或河岸。以我個人的經驗,在海邊發現耳葉鴨跖草的機率蠻高的,像是東北角的南雅奇岩,或是國境之南的墾丁海邊,都讓我瞧見它們湛藍的身影。所以如真要尋找耳葉鴨跖草,海岸邊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地方。

 

鴨跖草這類的野花,午前是它們盛放的時刻,一旦過午,它的花兒就會逐漸枯萎,耳葉鴨跖草也不例外。因此如要找尋它們的身影,第二要考慮的就是盡可能在中午之前訪花,以免屆時好不容易發現它們,卻只見花兒已謝。

 

上回介紹竹仔菜時,說到它有三枚藍色花瓣,而耳葉鴨跖草雖是同屬的成員,卻只有二枚藍色花瓣,另一枚較為下側的花瓣,則呈白色透明狀。所以耳葉鴨跖草與竹仔菜的分辨,在開花時應該算是相當簡單。不過,耳葉鴨跖草和同屬的鴨跖草C. communis)在分辨上就比較困難。主要是它們兩者的花朵幾乎如出一轍,都是「二藍一白」,所以想從花兒來分辨它們,顯然並不可行。辨識上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從它們的苞片邊緣是否分離來判斷,苞片邊緣分離的,就是鴨跖草,苞片邊緣不分離的(也就是癒合的)就是耳葉鴨跖草。所以在野外瞧見它們,務必要觀察苞片邊緣的特徵(切記!)。

 

耳葉鴨跖草的名稱由來,大抵是因為它的葉基下延包莖,會突出二個耳狀葉(耳垂狀)的模樣,故稱為「耳葉」。但這個特徵不甚明顯,在觀察上並不適合拿來作為區別其與鴨跖草的依據。至於為何稱為鴨「跖」草,所謂「跖」(音ㄓˊ),乃是指「腳掌」之意,所以推究起來,或因是它的花三枚,猶如帶蹼的鴨掌,故以名之吧。  


 
1624101677.jpg

三枚花瓣,上側兩枚花瓣藍色,具有瓣柄,下側一枚花瓣白色透明狀,比起另二枚花瓣,顯得較早凋謝。(攝於南雅奇岩 
 


 
1624111603.jpg

耳葉鴨跖草的花序如同竹仔菜一般,同樣被葉狀總苞包住,它的苞片邊緣癒合(不分離)。
 


 
1624111606.jpg

花瓣(3)、花萼(3)、雄蕊(6)都是三數。可孕雄蕊三,兩形,不孕雄蕊二或三,同形。(攝於宜蘭明池  


 
 
1624111609.jpg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它的花,可以清楚看到不甚起眼的花萼。此處所觀察到的總苞是光滑的,不過耳葉鴨跖草的總苞也可能是被毛的(見上開第三張照片即知)。
 


1624111607.jpg

葉基下延包莖,基部常突出呈二耳垂狀,但不見得明顯。 
 


 
1624111604.jpg

莖常分枝,匍匐或斜升。葉披針形,葉鞘抱莖有緣毛,葉光滑或被毛,葉主脈有時明顯淺綠
 


1624111608.jpg

但也可能葉主脈的顏色與葉色沒有太大差異。 

 

延伸閱讀:耳葉鴨跖草的「耳葉」 

再延伸閱讀:鴨跖草竹仔菜大葉鴨跖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tterfl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