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年半前攝於楊梅大江屋(當時還是使用Sony H9DC拍攝)
  

今天在網路上讀了一篇有關紅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的介紹。紅檵木是金縷梅科紅檵木屬的常綠或半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是檵木的紅花變種,又可稱為紅花檵木,原產地是在中國大陸和日本,台灣園藝上也有引進栽培,是非常不錯的綠籬植物。我查了中國植物誌,中國檵木屬的植物共有6種(含變種),其中之一就是紅檵木,通常作為庭院園藝素材,所以在中國南部有普遍栽培,在湖南、廣西的灌木林中亦可見。 
 

只是為何我對紅檵木產生興趣?難不成我對它甚有研究?哈哈,當然不是的。說起來,之所以它會引起我的興趣,主要有二點,一是它的名稱,二是它的讀音。
 

一年多前我曾和它有一面之緣。當時從景觀灌木圖鑑上查得它是「紅彩木」,由於它的花形特殊,再搭配這特殊芳名(我還一度記成「虹彩木」,哈哈),倒也一直對它保有印象。但萬萬想不到「紅彩木」是來自於「紅檵木」。


原來,中國自古即有「檵木」,只是這「檵」字在教育部編國語辭典(網路版)是找不到的,我使用的自然注音輸入法內也沒有這個字。這個「檵」字被教育部編在異體字字典內,但該字典內連電腦造字也沒有,只有字體及相關古籍的掃瞄。或許因為這個緣故,也就是這個「檵」字是如此艱澀冷門吧,大多數的人都不再使用(或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字的存在),「紅檵木」引進台灣栽培後,也就沒有冠上這名字,而是改標示為「紅彩木」(我想,應該是覺得這花兒的花瓣如彩似帶吧)。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關於它的記載,雖沒忘記「檵木」這個名稱,但卻偷天換日,把「檵」改為「繼」,「紅檵木」就變成「紅繼木」,其原始的意義便也失去了。另外,在「檵木」原產地的中國,其植物誌也沒忘記「檵木」的稱呼,只是不知何故,他們稱「檵木」為「木继木」,把「檵」加上「繼」,合成創造了「木继」這字,真是異體中的異體啊,「紅繼木」也就變成了「紅木继木」,其意為何,更難說上個數了。


其次讓我感到興趣的是,這「檵」要怎麼唸啊?呵呵,當然對於不認識的字,總是有邊就先讀邊,所以我先把它唸成繼的音,況且我們台灣的學術機構也是這樣唸的啊。呵呵,果然不出所料(算是矇對吧~~),這音是正確的。說文解字、集韻以下的諸多古籍,都說「檵,古詣切」,或「古器切」,甚至直接說「音計」。所謂「切」,是古人發音的方法,乃指在發音時,取前一個字的子音,後一個字的母音合成發音,所以無論是「古詣切」或「古器切」,發音應該都是「計」的音。如果再從台語來發音的話(比較接近中原古音),也同樣會是這個結論。所以就發音上來看,唸成「繼木」,應該算是正確的(這是就國語發音而言,如果是台語發音,恐怕就不對了,應該是要唸成「計木」)。


此外還有一個意外的發現,就是這些古籍裡說到「檵」時,紛紛提到「檵,枸杞也」,我再回頭去翻本草綱目、救荒本草校注,亦咸提及爾雅稱枸杞為「枸檵」,把檵和枸杞劃上等號,其源由究竟為何,我並不清楚,但就算檵之意為枸杞,二者可劃上等號,但「檵木」則顯然並非枸杞,二者完全不同科別(枸杞為茄科),可就不能劃上等號了。好玩的是,大家可以試著用台語唸唸枸杞的發音,其「杞」的台語發音是不是很像「檵」的發音啊。


想不到這一面之緣的「紅彩木」,竟然有如此讓我覺得有趣的二三事,不以為記,就實在可惜了。雖然,我還是不求甚解,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tterfl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