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297.JPG

漢紅魚腥草Geranium robertianum),福壽山農場。

 

 

福壽山農場不單單只是楓紅動人,其實往天池的那條小徑上,也可見生意盎然的漢紅魚腥草,這屬於小品的美麗,反而更讓我印象深刻。回想起二年前八月的夏天,我們一群人興高采烈玩味高山之旅,離開武陵農場之後,便投入福壽山農場的懷抱。翌日朝陽高掛,明顯是個好天氣,往福壽山農場天池的小徑上,除了金黃耀眼的貓兒菊吸引小朋友外,低矮匍匐的阿里山天胡荽亦以全然的翠綠吸引我的目光,但除了或黃或綠的野花佔據這小徑的版面,另一種突破性的色彩則是漢紅魚腥草的淡紫或粉紅。

 

 

漢紅魚腥草Geranium robertianum)是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的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為台灣原生種。全世界從西伯利亞、亞洲(較少,如中國、日本等)、高加索地區至歐洲均有分佈。台灣主要生長於中央山脈中海拔地區。除了福壽山農場的上述小徑有穩定的族群分佈外,更早之前,我在武陵農場亦有瞧見她們的身影,只是不若福壽山的族群那麼花開燦爛。花期主要為夏季五至八月左右)。

 

 

台灣老鸛草屬的家族中,漢紅魚腥草除了花顏明顯與同家族成員不同外,如在花兒未開之際,亦有簡單的判斷方式,亦即從葉來辨別:漢紅魚腥草的葉為三出複葉或葉三至五全裂,每小葉再羽裂,但同屬其他野花則均為單葉,且至多僅為深裂或中裂。其花雖屬小品(花瓣長僅約8-9mm),花色亦非多彩繽紛,但其淡紫的色調,卻有不可言傳的素顏魅力。

 

 

會帶有魚腥草這樣的名號,主要是源自其植株特異的氣味,但氣味這件事,見仁見智,牻牛兒苗科的花兒雖多有異香,但經常被用來作為精油,即可見一斑。所以她另外有個中文別名「羽葉香葉草」,這時反倒被稱為「香葉草」,足見亦有人欣賞其「香」啊。至於為何被稱為「漢紅」魚腥草,我迄今仍未尋得答案。台灣植物誌第一版稱之為「漢葒」魚腥草,第二版則改為現名,原因為何,亦未可知。解釋上,「漢紅」的「漢」有可能是「(音同漢)」的訛轉,因「閈」為門、牆的意思,故「閈紅」即指門牆邊外常見的小紅花,此放諸於中國或歐洲都是解釋的通,蓋本種在此等地域實屬尋常鄰里間常見的野花。另外幾種解釋,有可能漢紅是個地名或某個區域,也或許意指這是產於中國(漢,漢族以紅色為代表)的魚腥草,但均僅止於臆測,尚稱不上數。中國植物誌原先亦稱本種為漢紅魚腥草,但現已更名為「纖細老鸛草」,表彰其全株枝條纖細之意,倒也簡單明瞭,不致教人疑猜。日本則稱之為「姬風露ヒメフウロ)」,之前已說過日本通常將老鸛草屬的野花稱為某某「風露」,至於稱為「姬」風露,則是因其花兒小巧可愛,故以「姬」為名。

 

 

在台灣要瞧見本種,非得上高山不可,但在日本則不然。原本原生於日本的本種野花已瀕臨滅絕,僅分佈在九州、四國等的特定山區石灰岩地,屬於特定區域生長,並不容易瞧見。但近年來本種的外來園藝栽培種則逸脫至野外,已被確認歸化於北海道和本州,變得到處可見,因此常讓許多日本花友一頭霧水,這真不知是福是禍呀。

 

 

本種的種小名「robertianum」,有一說認為是為了紀念發現藥草效用的修道士聖羅伯特St. Robert〈1100-1159〉),另有一說則主張是取名自諾曼地公國的公爵羅貝爾一世Robert the Magnificent〈1000-1035〉),他是鼎鼎大名的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父親,征服者威廉後來成為英格蘭國王。所以看不出來這robert的名號大有來頭,故西方對本種的英文名多以此為基底,例如「Herb-robert」或「Red robin」均係本種的英文名號。

 

 

IMG_2271.JPG

眼皮下的福壽山農場變得好小好小,美的像歐洲田野。

 

IMG_2280.JPG

往天池的小徑長滿金黃耀眼的貓兒菊,小孩們把她們當蒲公英來玩耍,直嚷著要吹吹她們聚成棉絮球狀的果實,相當有趣。

 

IMG_2303.JPG

本種野花在這條小徑上也有穩定的族群生長,邊坡兩旁均可輕易瞧見她們的身影。

 

IMG_2294.JPG

她的花兒兩朵簇生,與花單生的單花牻牛兒苗或山牻牛兒苗不同。

 

IMG_2297.JPG

正面觀察花顏,可見其花瓣五枚(花瓣長約8-9mm),淡紫或粉紅色,基部漸轉白色,不帶深色條紋。雄蕊十,內外兩輪,花藥淡紫紅色,雌蕊單一,柱頭五裂。

 

IMG_1817.JPG

側面觀察花兒,可見花瓣背面顏色較淡白,花萼綠色,五裂,每枚萼片明顯具尾狀附屬物,這是本屬植物的特色。全株被有直柔毛與腺毛,花萼背面與花柄尤為明顯可見。

 

IMG_2298.JPG

仔細貼近花萼,腺毛清楚可見啊!

 

IMG_2373.JPG  

莖多分枝,花後莖常轉為紅色,故其英文名有「Red robin」之稱。葉對生,三出或三至五全裂,小葉再羽裂。

 

IMG_2293.JPG

蒴果長柱狀,成熟後五瓣裂,但與台灣同屬成員不同的是,一般蒴果瓣裂後是裂片由下往上反捲,然後將種子從蒴果內直接射出,惟本種則是蒴果連同種子均一同射出。所以上開照片看不到蒴果的反捲模樣,倒是可以瞧見宿存的花萼。

arrow
arrow

    letterfl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