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菰(Aeginetia indica),東眼山。
最近讀了幾本推理小說,主要都是土屋隆夫寫的,除了享受解題的過程外,由於出版年代甚早,也讓我啜飲舊時代的氣味,那樣的日本年代,其實倒和台灣戰後早期有些相像(當然我是用想像的啦,我可沒這麼資深^^),讀書兼懷舊之餘,就好想看看一些老照片說...。最近這一、二天則又重讀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這本大約十年前讀過的書,想不到如今看來,猶如閱讀新書一樣,可見當初我沒有讀懂啊^^"。不過當初的人事物和現在也大大不同了,翻著已有一小點一小點黃漬的書頁,也體會到什麼叫做時間的腳步了。
呵呵,看書是我的興趣,工作上的書籍或者所謂的各類雜書都可以,只要我覺得想要讀,就可以讀,也沒什麼限制,這樣才能感覺不被受限的自由,平凡如我的人,也許要這樣才能覺得快活一些吧^^。當然,自從在花草世界「打滾」之後,植物的書籍或資訊也是我涉獵的範圍,看的不精,也不算什麼研究,但真的很有興趣喔,只要沾上一點點邊的,常能吸引我的注意。
說到看書這件事,心情便覺得高興,說上一整天也無妨,不過偏離了今天的主題,就暫且先打住,回歸訪花的有趣事兒吧。話說看到野菰(音ㄍㄨ),是在二、三個星期前的東眼山,那天秋日太陽發威,正是山遊的好時節。就在入口處往遊客中心途中的馬路內側草地上,幾株野菰大概也是看準了今天天氣正好,便出來伸伸懶腰,順便花枝招展打扮幾許,盛放那淺粉的迷人風情。
野菰是列當科野菰屬的一年生寄生草本,台灣原生種。全世界野菰屬植物紀錄上約有4種,台灣分佈有1種,就是今天所介紹的野菰。野菰除了分佈在台灣外,也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亞洲地區,台灣主要見於低海拔山區,花期主要為夏、秋(約6-11月)。
所謂寄生植物(Parasitic plants),是指著生在他種植物體上,以特殊的器官吸取他種植物的養分生活的植物,被寄生的植物則稱為寄主植物。一般來說,寄生植物是以根狀吸器穿入寄主體內吸取營養或水份,野菰便是如此,它的細胞內不具葉綠素,葉片退化呈鱗片狀,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完全賴寄主以維生,又被再歸類為「全寄生植物」。另外有種寄生植物,其葉片細胞內仍具有葉綠素,除了吸取寄主營養和水份外,自己也可製造,像是桑寄生之類的植物,則屬於「半寄生植物」。
野菰沒有根,葉片也退化,全身看不到一點綠意,但卻盛放出白中帶有淺粉或紫的花兒,除了令人驚豔,也再次見證造物者的神奇。說起來,野菰喜歡的寄主植物是禾本科植物,包括五節芒、甜根子草等芒草,在這些不起眼的一片芒草根部,就是野菰的寄生所在。開花季節來臨的時候,因為野菰的莖短,經常埋藏於地下,所以它的花梗就會由地下莖中伸出,直立,光滑,長可達15-25公分。它的花萼呈佛焰苞狀,和花梗顏色相近,約是淺棕色或土黃色。花冠筒狀,前端5裂,呈上下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花色淺粉紅色至紫色,花徑約2至5公分。在網路上看過不少攝影達人把野菰的花兒拍的清新脫俗,明亮的花色搭配那枯草顏色般的花萼,猶如戴著草帽,出現在綠野中的調皮卡通人物。呵呵,只可惜我沒辦法拍得這麼好,這種意境就請大家在腦海中盡情想像就好,真是抱歉咧^^"
野菰的植物名令人好奇,尤其這個「菰」字,相信很多人搞不好連看都沒看過。嗯,可偏偏有不少植物中文名的用字還蠻艱澀少見的,「菰」就是其中一字。其實這名字自古即已用作植物名,指的是一種禾本科的水生植物,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茭白筍,很多人大概也不曉得茭白筍並非竹類植物,雖然它有個「筍」字,但兩者親緣算有點遠。至於「野菰」,則又和上述「菰」這種植物大大不同,更是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二種植物。「野菰」的「菰」是另外一種含意,其意同「菇」,指的是菇這種真菌類的生物。由於野菰自生於山野,從地面冒出花梗,猶如菇類,故以名之。這樣的命名是很有趣,但有時候也讓人傷腦筋呢。另外還有一種「蛇菰」類的植物,也是因此而取名,改天介紹「穗花蛇菰」時,再來好好聊聊。
由正上方觀察野菰的花冠,筒狀,先端二唇化5裂(上唇2裂、下唇3裂),淺粉紅色,靠近先端邊緣則為紫色或紫紅色。
(哈哈,我是小紅帽啦~~嗯,不對,我是小草帽啦^^)。花萼呈佛焰苞狀,淺棕色或土黃色,帶有棕色或深色條紋,頂端尖。
如果不把花冠剝離,其實不容易瞧見躲藏其內的花蕊。不過從這個角度觀察,倒還是可以瞧見那黃色盾形的柱頭,但瞧不見它紫色的花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