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就看過小毛氈苔了,只是從未親眼見過它的花,甚是遺憾。最近這二年來,連續在台北七星山的步道上發現野生的小毛氈苔,潮濕的岩壁上成群生長,即便還是沒見著它們開花的模樣,我依然拍照拍得很愉快,尤其那葉上密被的腺毛,末端斗大透明圓球狀,像極了晶瑩剔透的水珠,在鏡頭下,一次又一次的讓我感到驚嘆。
小毛氈苔(Drosera spathulata)是茅膏菜科茅膏菜屬的多年生草本。茅膏菜科在全世界僅約六屬,共計超過百種植物,台灣則擁有其中的一屬(茅膏菜屬)四種,小毛氈苔是其中一種。在分佈上,從日本、琉球到台灣,接連到熱帶亞洲和澳洲,均可見小毛氈苔的足跡。台灣主要是分佈於潮濕地區,尤以北部低海拔的濕地及潮濕山壁為最。
它的花期雖久(四至十一月),但可遇不可求,花開往往不及半日,且蠍尾狀的花序上,卻每次僅開一朵花,更添其希罕可貴,想來沒有幾分運氣,終究是無緣一見的啊!
今年八月份,台北七星山步道上已見它的花兒即將綻放(或曾經綻放)的模樣,雖然滿心期待,但還是落空了。雖然失望,但換個角度想,終於瞧見那花莖窈窕,花蕾如有似無的靚樣,也算在探訪野花的路途上更往前踏進一步了。
有趣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卻見這小毛氈苔在我家半水景的缸裡開花了。這是我買回家栽種的,並非野生。原本並不期待它能開花的,因為整個半水景的植栽(包括小毛氈苔在內)是我初次的嘗試,能種活就心滿意足,又何能期待它開花呢。是上天賞臉吧,呵呵,趕在入冬休眠前的花季末期,硬是引領著花莖直上,朵朵的花兒依序綻放,教我不能置信也難啊。
七星山成群生長的小毛氈苔,族群甚為穩定。
葉匙形,層疊成蓮座狀,葉表密被具黏性的腺毛。小昆蟲一旦被黏住,就難以脫身。
陽光照射多的地方,大多呈現紅色,反之,則較淡綠色。
可惜只見花兒羞閉,未能得見珍顏。
蠍尾狀花序,花莖(花軸)上小花數朵,但每次僅開一朵。花莖上亦是密被短腺毛。
花萼五裂,亦被腺毛。
呵呵,野外未能瞧見花顏,倒是在我家陽台見著了。
它的花非常小,約略4mm上下,花色粉紅色或玫瑰色,但亦有白色種。仔細觀察它的花蕊,雄蕊五枚,花柱有三,但每柱在基部處又二分叉,不仔細看還會以為同樣具有五、六花柱。(這是一張去背的花圖,有趣吧)
側看花朵。可以看出最左邊是已開過而羞閉的花,旁邊是正在盛放的花,再右邊則是正準備綻放的花。
透過清晰的側照,也是可以看出那三枚花柱各自兩叉的模樣。
後記:在台灣,有一種近似種金錢草(D. burmannii),外形像極了小毛氈苔,但葉明顯較寬,故又稱為「寬葉毛氈苔」。更明確的判斷是從花柱,小毛氈苔的花柱三,金錢草的花柱則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