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春夏之際總有機會瞧見蕺(音ㄐ一ˊ)菜與三白草的。這是二種可愛又特別的野生植物,特別的就是在於它們的花容與眾不同。蕺菜與三白草都是屬於三白草科的植物,但不同屬,台灣現有的三白草科植物也就僅有這二種,所以我才一次介紹二種,呵呵,這樣一來,一下子就能認識台灣所有野生的三白草科植物喲,感覺還挺不賴的。不過雖然三白草科植物只有唯二這二種,但它們族群的數量其實不算少數,尤其蕺菜更是易為吾人所瞧見,有興趣的人,最近可要多多注意了。
最近在餵lulu服用枇杷膏的時候,看到其成分有「魚腥草」這一味。雖然原本就知道魚腥草具有藥效,但卻不知這老牌枇杷膏也有使用其成分呢。呵呵,但魚腥草與這篇花文所介紹的三白草科二種植物有何關係?喔,原來魚腥草就是蕺菜的別名~~因為蕺菜全身都具魚腥味,尤其是它的葉更具腥氣,所以自古以來就有魚腥草的別稱。
蕺菜喜歡生長在潮濕的地方,經常可見群體生長。蕺菜之名的由來,乃在於古人有稱之為「菹」(音ㄐㄩ)或「菹菜」,所謂「菹」乃指濕地陰生的澤草,而因菹、蕺古音相近,所以才逐漸轉為蕺菜之稱。
這就是蕺菜的花容。乍看蕺菜的人,或許會以為那四片白色倒卵形的部位就是它的花瓣吧。哈哈,當然實情不是這樣的。
其實,那四片白色部位是蕺菜的總苞片,總苞片上成穗的部位才是它的「花」。蕺菜的花是頂生,呈穗狀花序,也就是每一朵花都沒有花柄可言。仔細貼近它的花,可以發現並沒有花瓣或花萼,所以它的花是屬於無被花,花兒甚小,每一朵花通常是由三枚雄蕊(花藥為黃色)搭配單枚雌蕊構成,柱頭(白色透明狀)呈三裂。
蕺菜的葉相較於花則大多了,葉呈闊心形。古時認為藥用的部位就在於葉,稱之為魚腥草葉。現代藥學則認為全草均可藥用,在它甚多藥理功能中,包括可臨床應用在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等的治療上,難怪它會被收納為老牌枇杷膏的成分了(呵呵,因為枇杷膏的功用不就在於化痰止咳嗎~~)。
............這是分隔線.............
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是台灣原生植物,與蕺菜的分佈特性大致相同,都喜歡分佈在低海拔潮濕處,尤有進者,三白草更是屬於挺水型的水生多年生草本,在北部不少濕地、溝渠、河流多可發現它們的蹤影。它的花期約略是四至八月,可花開至夏季前半段,所以日本人稱它為「半夏生」,也頗具季節性的詩意。
貼了照片之後,我才發現這張照片的三白草開花「角度」有些怪怪的。呵呵,這是我前一陣子在宜蘭冬山鄉農會前的一處荒地上發現的三白草,因為該處甚為凌亂,三白草的生長態勢似乎有被人為干擾的情形,所以植株生長的有些歪斜。不過在這處荒地上,我竟瞧見了白花益母草、馬鞭草、土人蔘等多種野生花草,也甚屬難能可貴。至於三白草為何稱之為三白草,主要是因為它在春夏之際開花時,頂端的二至三片葉會轉為白色或綠白參半,故稱之為「三白」草。這種葉片轉色的搶眼特徵,跟一般人所熟悉的聖誕紅葉片遇冬會轉紅,可說是異曲同工之妙呢。
和蕺菜一樣,三白草的花不是那白白的葉片,而是這潔白的花穗。不過這花穗倒非頂生,而是著生於葉腋間。
仔細觀察它的花,雖然和蕺菜都是花穗,但蕺菜是穗狀花序,沒有花柄,三白草則是總狀花序,具有花柄。它的花穗是由很多小花所組成,每朵花都沒有花被,只有花蕊。一朵花是由6-8枚的雄蕊(花藥淺黃色或米色)及單枚雌蕊(白色)所構成,雌蕊的柱頭呈四裂反捲。它與蕺菜另外的不同是,蕺菜的花穗基部有四枚白色的總苞片,但三白草的花穗基部則沒有總苞片。
它的葉也相當寬大,全緣,呈卵狀心形,葉基略帶耳狀。它的植株同樣具有強烈腥味,據說葉形像是包檳榔用的荖葉,加之它具有親水性,所以又有「水荖葉」的別稱。
蕺菜和三白草是同科成員,有其相同處(都是呈花穗的模樣,且每朵花都很小),但也有其相異處。三白草的植株遠大於蕺菜,且其葉片轉白的清新模樣相當吸引人,所以已有不少人工的特意栽培,像是在台大總區的農場生態溝、試驗田及板橋浮洲濕地等處,都可輕易發現它的蹤跡。但蕺菜則沒那麼好命,不開花時植株矮小,不甚起眼,屬於標準的天生天養型野生植物。不過天生我材必有用,蕺菜的藥效讓其自古持續發亮至今,甚至在野菜的評鑑上,它也被列為品質不錯的等第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