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蒲公英(Taraxacum formosanum),富貴角
先前已經介紹了四種紫草科野花,原想繼續的,但前陣子接連與台灣蒲公英相逢,除了總算一圓相見的美夢,心情格外興奮外,也想趁此機會把它推上枱面,讓大家認識認識,若加上以前介紹過的西洋蒲公英,就把台灣僅有的二種蒲公英屬植物給補齊了,亦是樂事一樁啊。所以今天就暫時擱下紫草科野花的介紹,穿插台灣蒲公英這一號台灣原生的小黃花囉^^。
最近從四月起,相繼在北海岸的石門洞、富貴角邂逅台灣蒲公英。不過四月的這次見面,因逢長期的雨季,它們的花兒顯得殘破凋零,實在沒辦法拍出盛花的美貌。但既然有緣相遇,即便沒好花可看,我仍想在上星期五為文介紹,但最後囿於時間因素,還是暫時給擱下了。翌日(上星期六)一趟北海岸訪花之旅,有緣見識到它們花兒盛開的模樣,這回總算可如願拍下花容,心裡也暗自想說幸好前一日尚未在格裡介紹它們,否則豈不是壞了台灣蒲公英的招牌,呵呵!
台灣蒲公英(Taraxacum formosanum)是菊科蒲公英屬的多年生草本,也是台灣原生種。根據物種學說,全世界蒲公英屬的植物約有60-500種,主要分佈在溫帶至極地區域,北半球尤其豐富。台灣分佈有2種,一種是之前介紹過的西洋蒲公英(T. officinale),一種則是這回要介紹的台灣蒲公英。雖然種小名和中文名都以「台灣(formosanum)」為名,但台灣蒲公英的分佈不限於台灣,日本、韓國、中國東北(滿州)、中國東部、琉球等地,亦可發現它們的蹤影。在台灣,主要是分佈於台中以北的海濱區域,所以我才能在北海岸的富貴角、石門洞等地,欣賞到它們迎春盛開的花容。花期主要從春天至夏初,到了炎夏,它們的地上部將會枯萎,屆時就看不到它們的身影了。
台灣蒲公英的葉均為基生葉,葉數多,成熟時近光滑。葉形非常具有特色,為倒披針形至線狀倒披針形(長約8 -20c m,寬約1 -4c m),羽裂,每葉側裂片約有四至五對,鈍三角形或闊三角形,通常裂片尖端帶有小尖牙;頂端裂片則呈三角形或戟形。花莖葶狀,密被毛,短於或等於葉長,數條,每條花莖著生之頭花單一,大而明顯(頭花寬約3.5 -4.5c m),黃色(稀為白色),小花均為舌狀花(Ligules),花冠先端五裂。花冠雖黃,但最外層舌狀花的背面則帶有淺紫黑色。花柱細長,從聚藥雄蕊中遠遠伸出,兩叉。總苞(Involucre)綠色,長橢圓形或鐘形,約略可分內外兩層苞片,苞片頂端均具有角狀附屬物(corniculate),外層苞片較短,成熟時平展或斜生。瘦果(Achenes)褐色,喙長7 -9m m,具白色冠毛。
台灣蒲公英和西洋蒲公英極為相似,單從頭花大小或葉形,難以作為區別上之依據。分辨上主要有二點,其一是台灣蒲公英的總苞片頂端具有角狀附屬物,但西洋蒲公英則無;其二則是台灣蒲公英的外層總苞片成熟時雖或有往外伸展或斜生的情形(簡誌上記載為「平貼」,與我實際觀察所得不同,亦與台灣植物誌之記載不同),但不若西洋蒲公英的外層總苞片那般徹底反捲(reflexed)。緊記這二點,區別上就不難了。當然,地域上的分佈或許也是簡易的分辨方法(台灣蒲公英生於中北部海濱,西洋蒲公英則從平野至高海拔山區均有分佈),但不見得那麼精準罷了。
台灣蒲公英的英文名即為Formosan dandelion(譯為台灣蒲公英),可見其雖非台灣特有種,但仍頗具台灣特色。然而多年來的原生環境破壞,竟使得台灣蒲公英已被列為瀕臨滅絕(Endangered)的保育等級,實屬駭人,吾人當不可不思若干植物保育之重要性啊!!
富貴角的步道沿途,零星分佈有台灣蒲公英。
花莖著生單一頭花,頭花均為舌狀花,花冠黃色五裂。
花莖密被毛。總苞綠色,苞片約略分為內外兩層,外層較短。
從此角度觀察花冠,可知最外圍的舌狀花背面帶有淺紫黑色。外層總苞片斜生或往外伸展,但不像西洋蒲公英那樣反捲。
每枚總苞片的頂端均具有角狀附屬物(如白圈所示),西洋蒲公英則無。
葉均基生,多數,羽裂,側裂片4-5對,裂片呈鈍三角形或闊三角形。
成熟葉近光滑。
相較於富貴角的零星分佈,石門洞海灘則有較穩定的分佈族群。
瘦果褐色,長橢圓形,具白色冠毛。
延伸閱讀:西洋蒲公英
留言列表